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资讯 天气资讯
2021年农业气象总预测_2020年农业气象
tamoadmin 2024-09-27 人已围观
简介1.2021年是冷冬还是暖冬?2021年天气异常的原因有两个现象:1、极端天气偏多。2、气象年景偏差、极端天气多发。2021年,除了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最强沙尘暴影响外,南方江苏的台风导致十几人死亡、多地出现降雪等。国际上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遭遇暴风雪袭击数百万用户遭遇断电、非洲肯尼亚的蝗虫灾害、欧洲地区持续数月的火山等等。全球气候好像都不太正常,归根到底就是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温
1.2021年是冷冬还是暖冬?
2021年天气异常的原因有两个现象:
1、极端天气偏多。
2、气象年景偏差、极端天气多发。
2021年,除了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最强沙尘暴影响外,南方江苏的台风导致十几人死亡、多地出现降雪等。
国际上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遭遇暴风雪袭击数百万用户遭遇断电、非洲肯尼亚的蝗虫灾害、欧洲地区持续数月的火山等等。全球气候好像都不太正常,归根到底就是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明显,气候异常所致。
农业防灾减灾主要技术措施:
1、防范北方冬麦区低温冻害,强化田管促壮苗。
旺长麦田要及时开展早春镇压蹲苗,实现控旺转壮。对弱苗及时追肥,合理调控肥水,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提高抗寒防冻能力。综合措施防冻害。遭受冻害的麦田,及时追施适量氮肥,适时浇水,促进受冻小麦恢复生长。
2、防范黄淮海地区夏季洪涝,提早做好防御。
强化雨情、水情、墒情、苗情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清沟理墒、防涝降渍,防止发生大面积内涝。提前储备物资。做好排洪机具检修,及时调剂调运柴油、水泵、、化肥等物资,确保抗洪排涝需要。
3、防范东北地区低温春涝。
加快排水降渍。利用春季温度回升、风力较大的有利条件,翻耕晾晒散墒。土壤水分饱和地区充分利用大机械及早耙耢地,加快融雪和耕地化冻。及早腾茬整地。
4、防范江南华南地区干旱,千方百计广辟水源。
修缮建设农田集雨蓄水设施,蓄积雨水。拦截地表水,增加池塘、水库蓄水。维修和开掘灌溉水井,扩大灌溉面积。冬闲田提早蓄水、备耕。确保适时播栽。落实抗旱田管措施。有水源的地区及时浇灌保苗,推广喷灌、微灌、滴灌、干湿交替等节水灌溉技术,做到能浇尽浇、能保则保。
5、防范西北地区春旱,推进抗旱春管。
早春大力推广耙耱划锄镇压等措施,去除枯叶,弥合裂缝,消除坷垃,提温保墒,促进小麦返青生长。推进抗旱春播。根据土壤墒情,合理安排种植结构,调剂调运、地膜等抗旱物资,检修灌溉设施,提早做好抗旱春播准备。
2021年是冷冬还是暖冬?
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应急措施和长效策略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整理的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应急措施和长效策略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各个行业都在快速的发展,农业也不例外。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我国的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避免不了气象灾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分别从我国现阶段农业气象灾害的具体情况、应急性措施、长效性措施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对策;
引言:
我国的农业发展长期遭受气象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会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随着世界的发展,近年来气象灾害问题变得越来越频繁,如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旱涝和干旱等,再加上农民对种植的风险承担能力较小。所以,针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变得尤其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将气象灾害所带来的风险和影响降到最低。
1、现阶段农业气象灾害的具体情况
气象灾害是指一些不利的'气象因素,它会直接性的影响到农业的生产。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各个方面发展都比较快,如社会发展速度逐渐提升,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因为当时主要以粗犷型的经济路线发展,只看见了这种发展所带来的利益,丝毫没有注意到这种发展模式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这就间接性的增加了气象灾害发生的几率,给人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还伴随着粮食安全问题的发生。
有调查显示,我国在1999~2010年之间,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因为这段时间的气象灾害频发,农作物每年都会遭受干旱、霜冻、低温以及洪涝等自然性的灾害,通过估量,大概有5亿亩的农田受到这些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也因此损失了大约50亿公斤以上的粮食。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人口也在极速增长,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这种灾害问题,进而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就必须要取措施来遏制这种情况,农业气象灾害在当时是无法预测的,所以就会突然对农作物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我国如今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随着国家的持续发展,面对这些气象灾害时,预测技术越来越完善,与此同时,还可以取一些相应的设备,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农业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的高效生产,不会再次发生粮食安全问题。
2、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应急性措施
2.1、及时准确的预测农业气象灾害
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首先是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工作,并且要保证预测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前做好应对防护,将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相关气象灾害预测部门报道气象灾害的同时,需要准确气象灾害的时间,报道相关的应急对策,帮助农民抵御气象灾害,从而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2、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技术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生产产量和质量影响非常大,气象灾害的发生非常突然,为了避免出现亡羊补牢的现象,就一定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一些防御对策及技术,保证农民在第一时间预防气象灾害对农作物带来的影响。常见的一些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注意是暂时性的改变农作物生长的气候环境,这一防御技术使用的非常广泛,有取滴灌和熏烟的方法改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其中,滴灌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止干旱给农作物带来的影响;而熏烟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防御早春晚霜冻和秋季旱霜冻的危害。所以在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过程中,取有效的防御技术和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2.3、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栽培技术
在准确预测气象灾害的前提下,还需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栽培技术。因为在发生气象灾害的时候,农业栽培技术等方面取措施之后,对气象灾害的预防效果比较可观。主要的操作方法有很多,如避免春旱,适时的早播种,利用返浆水来避免春旱等。
3、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长效性措施
3.1、躲避气象灾害的生产方法
为了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不仅要以农作物为主体,研究农作物自身的灾害忍耐程度,还需要制定一些能够较好避免气象灾害发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为了避免林业上的气象灾害,可以取经济林的栽培,降低受灾程度;为了降低农业受灾害的影响,可以取温室种菜等方法。
3.2、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气象灾害的产生都是因为环境被人类污染,所以,在取防御措施降低气象灾害的影响时,最主要的就是保护环境,改善农业的种植和生产环境,这是最根本的气象灾害应对对策,环境变好,气象灾害发生的几率才会降低。具体措施有坡地梯田化、新修水利、打井防旱、植树造林等措施,目的是为了降低环境污染,从而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
3.3、加强农作物品种抗逆性研究
除了应对气象灾害的一些措施之外,还需要从农作物本身进行预防。比如,加强农作物的抗灾害能力,加强农作物的硬度,降低灾害带来的影响。具体措施是通过林业、农业、牧业等方面来对新品种进行研究和实验,用常见的杂交、选育等方法来培育新品种,这样的新品种应该具有抗旱、抗寒等能力,进而增强农业的抗灾害能力。
3.4、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事后对策
很多时候,气象灾害对农业带来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所以除了研究应急措施和长效措施,还需要对气象灾害发生后的情况进行研究,以便于及时的降低经济损失。事后技术性对策是指,在气象灾害对农业产生影响之后的补救措施,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保证农业生产快速的恢复到正常状态。如在发生了冰雹等灾害时,及时的对那些没有死的农作物浇水施肥,加快农作物的恢复速度,重新获得生机,这一对策也可以极大程度的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4、结论
综上所述,大部分的气象灾害都是因为环境的污染而产生的,这些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非常大,严重影响到农业的生产与质量。气象灾害问题的频发,必须要及时地、科学地取适合的对策进行防御,同时也要改善环境,降低气象灾害发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孙.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农家参谋,2021(01)
[2]胡萍;吴风雨:张清霞气象灾害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河北农机,2019(09)
[3]郝瑛;闫慧敏.农业气象灾害类型及防御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9(07)
;2021年是暖冬。
暖冬这一名词,以往气象学上没有定义,是气候变暖而产生的新的气象名词。
参考气象学上的暖流、暖锋、暖气团等概念,中国气象局气候专家,把冬季冷暖这一现象分成,暖冬和冷冬,即某年某一区域整个冬季(全国范围冬季为上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值或称气候平均值(常年值一般取近30年平均,自2002年开始我国根据WMO的规定起用11至2000年30年平均值作为常年值)时,称该年该区域为暖冬,否则为冷冬。
自2012年1月1日起,在我国日常气候业务中,废除之前所沿用的11-2000年气候平均值,开始使用1981-2010年新一轮的平均值作为常年值或气候值。
成因:
俄罗斯科学家认为,火星增温和地球增温周期一致,主因是太阳;美国一些科学家也认为,气候变化主因在太阳,15年~2000年之间,太阳磁循环和北半球地面温度变化曲线几乎一致;另外,丹麦天文学家认为,气候变化主因在宇宙。但是更多人认为人类活动是导致暖冬形成的主要原因。
比较公允的说法认为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是自然波动和人类活动,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则包括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排放、土地利用的变化等。工业化(1750年)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明显增加,这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和畜牧业、废弃物处理等。若无“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18℃,而非15℃。